&esp;&esp;朱元璋点点头,说道:“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,确非明智之举。”
&esp;&esp;朱标插话道:“虽然人权日渐完善,但对百姓的解绑也不是随意进行的,而是以对中央集权有利的方式进行。”
&esp;&esp;“宋朝时期虽然人口流动频繁,但朝廷也一直在遏制这种行为。”
&esp;&esp;“大明就算是要为百姓减轻负担,也不能随意而行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心中一喜,你这样想就说明已经接受人权这个概念了,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道:
&esp;&esp;“这是必然的,无限制的自由反而会导致国家的混乱。”
&esp;&esp;“大明也不可能给予百姓随意流动的自由,但也不能逆潮流而行,完全不允许百姓流动。”
&esp;&esp;“陛下编写了《大诰》,允许百姓持《大诰》告御状。”
&esp;&esp;“然而以现在律法对人口流动的限制,百姓连家门都出不去,又怎么告御状?”
&esp;&esp;一方面鼓励告御状,却又一方面严格限制百姓流动,这不是闹笑话吗。
&esp;&esp;百姓拿着大诰跪在家门口,你朱皇帝在应天皇宫能看到是咋地?
&esp;&esp;朱元璋表情那叫一个尴尬:“失策,这是咱有欠考虑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假装什么都没看到,继续说道:
&esp;&esp;“财富兼并无法逆转,只能遏制。”
&esp;&esp;“大明以后必然会出现大批失地百姓,他们会聚集到各大城市谋生。”
&esp;&esp;“这不是朝廷律法所能限制的住的。”
&esp;&esp;“不让他们离开家乡去谋生,就是逼着他们造反。”
&esp;&esp;“要么他们就只能卖身给士绅大户,从此脱离朝廷,成为大户的奴仆。”
&esp;&esp;“而大户掌握了人口,就能反过来掣肘朝廷。”
&esp;&esp;“但如果朝廷不限制流民,任由他们聚集而无所事事。”
&esp;&esp;“正如陛下所担心的那样,必然会带来种种问题。”
&esp;&esp;“作为国家的最高领袖,您必须要提前预见到这个问题,并及早布局解决。”
&esp;&esp;说完,他长出一口气。
&esp;&esp;说了这么多,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,终于将话题绕回到了最初。
&esp;&esp;朱元璋眉头紧皱,说道:“用工商业来承接失地百姓,此法真的可行吗?”
&esp;&esp;陈景恪没有直接说行不行,而是说道:“以我的智慧,只能想到这种解决办法。”
&esp;&esp;朱标却出声说道:“如果景恪计划里的帝国体系能搭建完成,工商业必然会大兴。”
&esp;&esp;“承接一部分失地农民,并不是困难的事情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依然心存担忧:“作坊都是大商人兴建,百姓前去做工,岂不就受制于大商人。”
&esp;&esp;“掌握了大量青壮的大商人,不就可以效仿前朝权贵豪族,要挟朝廷了吗?”
&esp;&esp;原来你是在担心这个。
&esp;&esp;陈景恪反而感觉轻松了不少,说道:
&esp;&esp;“不一样,前朝百姓委身于权贵豪族的同时,相当于失去了‘民’的身份。”
&esp;&esp;“也就是说,在国家的户籍系统里,没有了他这个人。”
&esp;&esp;“他以及他的家人,都不再接受法律的保护。”
&esp;&esp;“他们的生死荣辱,全看主人的心情。”
&esp;&esp;“当朝廷律法不再保护他们的时候,他们也只能生生世世效忠自己的主人。”
&esp;&esp;“而我大明百姓去作坊做工,是以雇工的身份加入的。”
&esp;&esp;“不论他去哪一家作坊做工,都是大明的子民,享受大明律法的保护。”
&esp;&esp;“能当正常的‘民’,又有几个人愿意去当奴呢?”
&esp;&esp;朱元璋不禁点头,这话他非常认同。
&esp;&esp;能当人,谁有愿意去当牲畜呢。
&esp;&esp;陈景恪继续说道:“但前提是,朝廷必须要保护百姓的利益。”
&esp;&esp;“当他们被雇主欺负的时候,朝廷能为他们伸张正义。”
&esp;&e
BL耽美